谁来继承王位?秦昭襄王坎坷的继位之路,王位之争的季君之乱

但是这个“真空期”对秦国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其原因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国君迟迟没有人选,国事无人理政,长此以往国家必然生变,秦国可能会出现内乱,这样肯定会导致秦国国力的下滑。
2.在当时秦国举世皆敌的状态下,一旦六国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战机,那么秦国就将又会回到几十年前那个在灭亡边缘即将崩溃的秦国。
因此,当时的秦国朝野意识到,必须尽快的迎立一个国君来稳定朝局。但是事实真如秦国朝臣所想的那么轻松吗?
这个还真不容易。因为就在这段“真空期”的时间里,秦国陷入了内斗之中,一幕同室操戈的悲剧在秦国上演。虽然以秦昭襄王赢稷最终胜出出任秦王,但是他的这个秦王之位可以说来的分外的不容易。
王位之争,谁来做大王?
我们都知道,赢稷最终能够坐稳这张王位主要是靠他的母亲宣太后背后的势力,但是其实一开始他不是王位的候选人,甚至连候选人资格都没有。
秦武王死后,秦国政局一下陷入了动荡,秦国群龙无首。但是,国不可一日无君,针对此情况下朝中的大臣们还是纷纷的寻找有实力的公子们。
秦王之位可不是一般的软脚虾想坐就能坐的,一个好的君主可以说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命运:
其一.那就是秦国之后的战略规划今后是怎么样,是东出还是南下攻楚或者北上攻赵,或者继续执行秦武王时期的战略方针继续的打压临近的韩国。
其二.新官上任三把火,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的秦王即位之后用何人为相,何人为将,有哪些大臣因为拥立之功可以从此平步青云。
可以说新君决定的不是整个秦国的命运,而是朝中各位大臣的命运,所以当时秦国朝中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
虽然争王位的公子可谓众多,但是最终还是要靠硬实力说话。当时秦国朝中有两股强大的力量可以说能够左右秦国未来的国君之位:第一股就是以秦惠文王的王后惠文后支持的季君公子壮为首;另一股就是以秦宣太后支持的泾阳君公子芾为首,并且宣太后也得到了在武王时期被打压的秦国宗室重臣樗里子的支持。
但是惠文后的实力也可以说相当强大,一时间可以说两方难分高下。
看到了吧,这就是当时秦国国内的形势。也就是说当时的秦昭襄王赢稷并不具备那个资格:
首先.就是他本人在燕国为质,根本无暇他顾。我们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有互换质子的习惯,也是为了保证弱国不被强国所吞并的一个有效手段,另一个也是为了缔结盟约。但是当质子的公子要么是身份尊贵,要么则就是不被父亲所待见的。
其二.因为常年在国外为质,所以在国内没有属于自己的势力,可以说当时的赢稷处于一个被人遗忘的小角落里?
总之到这也能看出秦昭襄王赢稷当时是并不具备继任国君的资格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他得以在这场君位争夺之战中能够胜出呢?
外部力量的支持,赵武灵王的强势介入,赢稷意外胜出
就在宣太后和惠文后斗的难分高下之时,有一股外来力量的出现打破了这个相持不下的均势,最终胜利的天平则是朝着宣太后倾斜了。
那就是赵国历史上少有的雄才大略的君主赵武灵王的支持,他明确表示可以支持宣太后,但是必须立在燕国做人质的赢稷为王,而当时燕国方面也因为当年赵武灵王帮助燕昭王的举动所以答应送还公子稷回国继承王位。
当然赵武灵王肯定不是傻子,他没事要介入别国的国事干嘛,这不是自己闲的么?他这么做肯定有他的目的。
当然现在有很多人的观点说他是为了迎立赢稷以达到来控制秦国的目的。
但是在我看来这种说法真的很扯,因为在战国历史上这种事情还真不少,比如有魏武侯帮助秦献公,魏武侯帮助田午等等,春秋时期还有秦穆公帮助晋文公等等。
最后的结果是怎么样的呢,有哪个国君最终能够成功的控制对方的朝政呢?最后一个个都玩脱了,尤其是魏国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让自己跳了下去。
那么赵武灵王强势介入秦国的这次动乱究竟有什么目的呢?依笔者看来,两点:
1.加剧秦国的动乱,因为赢稷本身在国内没有话语权,此时立他为君无疑可能会引起很多人的不服,而赢稷毕竟也是宣太后之子,宣太后不可能坐视不管,此举可能让秦国实力暂时下滑无法威胁到赵国。
2.此时的赵国在进行“胡服骑射”之后开始着手灭中山国,当然他也不希望自己的后方不稳,因此自然要照顾好和周边邻国的关系了。
但是赵武灵王的这个提议一开始宣太后是不同意的,虽然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可能她更喜欢的还是公子芾吧。但是宣太后背后的另一强有力的支持人,宣太后的弟弟,秦国朝堂之中实权派的代表魏冉则是接受了赵武灵王的这个建议,同意了赵武灵王的这个决定,并决定立赢稷为王。
既然自己的弟弟都这么表态了,那么宣太后还能有什么办法呢?总之就在此时赢稷背后的力量有三股:宣太后以及魏冉的支持,秦国宗室重臣樗里子等人的支持,秦国之外的势力赵武灵王的支持。
此时赢稷以三比一的优势压倒性的盖过了所有争夺王位的诸公子,可谓是最大的黑马。此时就算是傻子也能看出来形势了,赢稷是这场王位之争最大的胜利者,而一开始的那些诸公子们可谓输的是一败涂地。
但是此次王位之争的胜利者除了赢稷之外还有魏冉和宣太后,因为当时赢稷在政治和治理国事方面还不是很成熟,因此就由宣太后辅政,而魏冉从此开始在秦国朝堂开始平步青云。
诸公子不服输,赢稷狠下心来不得不同室操戈
此时赢稷虽然胜利的即位了,但是他所面临的形势还是很险峻的,因为王位并不是正常交接过来的,而是靠着硬实力夺过来的,而且当时秦国朝堂之中虽然有魏冉等人辅佐,但是对其心怀不满的人难道没有吗?
总之,过了不久之后,那些不服嬴政的诸公子又开始犯上作乱了,如何处理这些犯上作乱的诸公子成了他此时最大的考验?
在母亲宣太后的帮助下,赢稷接受了历史交给他的第一个考验,此时他将平叛的任务全权交给了对他有拥立之功的魏冉。这场动乱很快就平息了,作乱的诸公子们很快就都失败了。
虽然诸公子利益熏心,可是成王败寇。失败的代价也是相当的残酷的,商君之法中对犯上作乱的人们该处什么样的刑法此时我就不多说了,总之这次胜利平叛的背后是一场同室操戈的战争。
“本是同根,相煎何急”,这在古时候的皇权争夺战之中历来是常见的,因此才有人感慨“来世不到帝王家”。
最终,除了武王后侥幸逃过一劫之外,惠文后,季君公子壮以及那些一同参与作乱的诸公子还有大臣们一同被处死,到此时秦昭襄王赢稷的王位总算稳了。
但是,赢稷虽然平息了季君之乱,但是他往后的生涯也还真的不好过。宣太后开始逐渐把持秦国的朝政,之后更是扶持“四贵”把秦昭襄王放在了一个很尴尬的位置上,总之这样的形势也维持了四十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