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怎么出一本属于自己的书?5大关键必备出书动作告诉你!

二、规划大方向内容
在你有了个出书的大方向之后,我建议你在撰写内容之前,先做“书本大纲”。
写书并非是一蹴可成!
在正常情况下,一本书大略的内容至少要写到近10万字。
大纲的产生,可以帮助你更有效率地产出如此大量的内容,同时也可以帮助你在撰写时不会迷失方向,或失去写作灵感,无法继续写作。
拟定大纲的具体方法有几个,你可以先将所有你对这本书的构想先写下来,最后再做归纳整理;你也可以用将你的主体细分为起、承、转、合四个步骤;或者是你可以用所谓的WHO?、HOW?、WHAT?的逻辑去进行构思。
无论你是采用上述的何种做法,又或者是用别套方法。在你拟定好大纲之后,还需记得要验证一下大纲内容的流畅度。
验证方法也很简单,把大纲从头到尾念一遍就行。如果顺了,就可以进行内容的撰写。
三、撰写具体内容
就像前提所述,写书并非是一蹴可成。
我并不认为这个是个适合烦恼出版跟宣传的阶段,产出内容是件非常神奇的事情,灵感这件事是非常飘忽不定的!在有灵感的时候产出无限,在没灵感的时候一个字都写不出来。
所以说…出版跟宣传这件事,还是等内容写完之后再来烦恼会比较实际。
在撰写这个阶段,最容易产出内容的方式就是将大纲的条例进行“解构”。
什么是解构?简单来说就是将自己的大纲条例中,分成更细的大纲。
举例来说,假如你的书里有一个大纲是在阐述自己是谁,那就可以细分成现在的我、过去的我、未来的我;又或者是我的理念、我的优点、我的专业…等等。
在你将各个大纲中都塞好细项后,你就可以正式开始下笔写作了。
这个时候!我会建议你根据每个大纲,细项拟一个完成日期和阶段性目标达成的时间表。
写作的诀窍是持之以恒。
每个星期都固定拨出一个时段来进行写作,并养成这个习惯。它将会帮助你更容易完成书本写作的目标。
如果你对书中内容的撰写概念有所疑问,你可以看以下这篇文章,或许可以让你获得更多灵感。
四、找出版机构
在书本完成之后,关键的地方就是找出版社了。
就一般的出版逻辑来说,出版大略分为传统出版及自费出版两种。
传统出版就是一般的出版方式,出版社或出版公司会为你的作品投资,但也会有许多要求与限制,包含内容本身及字数、交稿时间、封面设计、营销方式等等。优点是不需支付出版印刷开销及营销推广,出版社或出版公司负责所有后续通路,你只要负责专心写作即可;缺点则是速度较慢,内容相对不自由(且可能有很多格式上的限制)、不能自行做销售、销售信息不透明等等。
自费出版又称作独立出版,出版的方向与细节由自己决定,并且需要支付出书的一切费用,简单来说就是出版社只负责审校给书号的方式。优点是想什么时候出就什么时候出,且自己拥有所有版权,可以全权决定风格、内容、设计及定价,同时作者也可以自行贩售;缺点则是成本相对较高,以及自己需要投入更多的心力对自己的书籍负责。
选出版社的时候,务必要思考清楚自己出书的“目的”,如果你是要较快速的推广你的专业、服务,又或者是想出一本“完全”属于自己的内容,那选自费出版会对你相对有利;但如果你是出的内容跟时事、议题,又或者是特殊的Knowhow有关,或许你就可以挑战看看传统出版。
五、执行推广上架
在出版社或出版公司决定要帮你处理出版、印刷、登记书号等等出版事务后,接下来如果你是传统出版,那出版社或出版公司就会帮你考虑好后续的推广;但假如你是自费出版,那你就要去仔细思考如何推广跟上架自己的书了!
如果用自费出版的渠道进行出书的话,很有可能你委托的自费出版机构是没有通路上架的能力的!
因为多半自费出版社,他们营运的方式更倾向仅处理出版印刷及书号登记,只有少数的自费出版公司有经营自己的推广渠道。
这时不管通路书商是否愿意上架你的书籍,我都建议你去与书商联系进行上架的沟通(毕竟说不定他会愿意),但如果书商不愿意上架你的作品,这时你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曝光自己的书了。
在你处理好上架的事宜后,你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将书籍曝光的效益最大化了。
在这个年代,要让出书效益最大化的方法有几种,一种是透过自架网站经营长期的内容(抖音、当当网等线上书店);一种是透过新闻稿、论坛的曝光慢慢累积知名度;最后一种则是定期举办实体活动(如课程、讲座发布会)来推广自己的“内容”。
但无论如何,都不要忘记出书的本质是为了要创造自己品牌的“影响力”及“权威感”,切莫过于追求“趋势”而迷失自己的品牌定位。
结论
如果你对出书向往已久,或者是正处于品牌需要爆发性成长的时间,那么或许是时候该跨出你的第一步,将你的知识、故事及经验分享给别人,为你的品牌创造更进一步的影响力。
我是河南金作家图书有限公司的出版顾问,以上是我对出书这件事做法解构,如果看完这篇文章的你,想更了解出书及提升品牌价值的具体做法,你可以联系我!又或者是持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我将会透过我的知识及经验,告诉你更多“透过出版专业,强化品牌发扬光大”的方法。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作家图书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